(时事)你的聊天内容可能“被窃听”?一次都没打开的App,却向外传输数据
现在,我们的手机里安装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获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一些应用程序的推送可以“准确”到你在想什么。app的这种“正合我意”是如何实现的?个人信息安全有风险吗?
app获取个人信息
用户感觉“被窃听了”
北京的袁最近有一个疑问。第二天他手机应用的推送里出现了他只和朋友线下聊天的东西。“我朋友说了日期,一天后我收到了一个关于日期的推荐视频。我感到非常惊讶。除了说说,我没有任何搜索记录。为什么推荐给我?”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侵犯用户权益的应用名单。在15个被点名的应用中,有13个涉及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包括“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出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与第三方分享”等。个人信息安全仍然受到威胁。
一些非法网络推广团伙也盯上了个人信息。今年以来,公安部在15个省开展了打击网贷诈骗活动,发现不法团伙将矛头指向贷款意向明确的人,根据他们在互联网和手机app上的浏览搜索记录,分析其贷款意向,从而精准推送大量虚假贷款广告,实施诈骗。
意味着隐藏
多个应用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面对越来越精准的推送,用户担心被窃听,个人信息可能被过度获取。为此,国家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强制授权、过度维权、个人信息过度收集等现象进行专业监管。
在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中,专家们发现,一些社交应用刚刚安装在手机上,还没有打开过一次,但已经开始悄悄传输数据。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艳哲表示:“app在隐私政策中并没有提及此事,完全隐瞒了其自启动模式,并证明其将信息传输到了自己的服务器。很明显,这是一种非法和非法的收集行为。”
专家告诉记者,app获得的第一个信息往往是手机的imei号,也就是移动设备的识别号。这个唯一的识别码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无论是经用户同意“带走”还是未经允许“窃取”,app一旦获得移动设备识别号,就为个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础。更可怕的是,专项治理工作组在对大量应用进行测试后发现,应用获取的信息不仅可以自己使用,甚至有些应用会将信息传递给第三方。
据专家介绍,单个应用程序中嵌入了50多个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这些具有消息推送等功能的第三方工具包,隐藏的行为更多,这也是目前监管的难点。
专家:获得技术的机会正在改善
信息保护超重
近年来,相关部门定期曝光app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针对app的各种隐私政策也在不断细化和规范。
据专家分析,由于收购成本高,法律风险大,短期内人们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声音、上传的图片等隐私信息的收集。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艳哲表示:“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某个人的购物需求,使用窃听这样复杂先进的手段去做这样的事情。精准推送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你朋友搜索了一个产品。它可能知道你们是朋友,可能会把这样的信息推给这些人,但你觉得好像是自己的原因,好像被窃听了。"
但专家也提醒,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正在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风险。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手机app甚至可以利用手机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来采集手机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振动频率。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语音信息。
同时,个人信息保护不断加强。去年12月,国家网络信息办发布了《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认定办法》,加强了对用户知情权和决定权的保护。
黄主编
标题:(时事)你的聊天内容可能“被窃听”?一次都没打开的App,却向外传输数据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奥一都市时报是国内覆盖面最广、公信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时报之一,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奥一都市时报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