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报道)孩子沉迷游戏的背后或是“逃避”,想“出坑”要培养自信心
本篇文章1584字,读完约4分钟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青少年对游戏的沉迷。很多家长也担心孩子对游戏上瘾。他们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走出“游戏坑”?看专家怎么说。
担心
孩子们尽最大努力玩游戏
同日上午,自治区人民医院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义诊。在免费诊所,很多家长一脸焦虑,跑来咨询专家,“孩子卡在游戏里无法自拔怎么办?”。
熊老师的儿子刚刚上初中。为了玩游戏,他和父母展开了一系列的“斗智斗勇”。学校要求在校期间交手机,熊偷偷又弄了一个手机,一个交,一个打游戏。
没多久,两部手机就露出来了。小熊想到了另一个办法。放学后,他和时间赛跑,去网吧玩游戏。为此,他特意向同学借了一辆电动车,以节省路上的时间,玩一会儿游戏。
父母还是找到了线索。因为小熊一般都是坐公交车上下学的,家长负责给公交卡充值。熊先生发现儿子的公交卡很久没有用完,经过一番“调查”才发现真相。“他脑子都用在上面了,气死我了!”熊老师说想不通。游戏真的这么好玩吗?
原因
游戏成瘾背后是逃避
今年6月18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俗称游戏成瘾的“游戏障碍”被列为精神疾病。
自治区人民医院精神病(心理)门诊& amp;middot康复中心副主任黄玲说,游戏成瘾其实是一种结果,是“逃避”的后果。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是逃避学业压力,逃避父母和社会的期望,逃避不适合的人际环境。
黄玲分析说,大部分孩子在家里是受宠的,但是可以去外面的环境,需要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努力是需要时间的,长期努力很难。就算努力,也不一定是认可和成就,而是挫折。所以有些人会逃到游戏里去寻找认同感和成就感。游戏可以在短时间内升级并获胜,带来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快感。至此,游戏更具吸引力。
游戏成瘾表面上看是一个行为问题,但科学家研究大脑时发现,大脑中有一个通路,在这个通路上玩游戏的刺激和吸毒的刺激是一样的,就是成瘾。这条路径相当于一条捷径。大脑一旦受到刺激,就有走捷径的惯性,这也是游戏成瘾被列入成瘾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建议
学会面对现状,多培养自信
沉迷游戏的人应该如何“出坑”?黄玲说,游戏成瘾者最重要的是学会面对现状。“人教人”是教不了的,“物教人”可以发挥作用。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从具体的事情中获得经验,更容易打动自己。
比如一个在我看来是“灾难”的事件,在父母、朋友、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会有一种“就这样,我能行”的自信感。这种自信储存在大脑中,用来处理下一个任务,不断积累,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玩游戏的人很多。不是所有玩游戏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游戏成瘾,但真正成瘾的人很少。家长和游戏爱好者不用谈游戏变色。
逐个测试
如何诊断游戏成瘾?
就游戏障碍的诊断而言,行为模式必须严重到在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损害,通常明显持续至少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可以缩短观察期。
我们不能根据简单的上网或玩网络游戏的行为来做出判断,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
现行标准列出9种症状,其中5种可诊断为游戏成瘾:
过奖:沉迷游戏。
戒断:游戏停止时,出现烦躁、焦虑或易怒等症状。
包容:对游戏开始的包容,需要更多的时间参与游戏。
失控:很难控制自己参与游戏。
失去其他兴趣:除了游戏对以前的爱好失去兴趣。
关注游戏:虽然我理解游戏对自己的影响,但我继续过度参与游戏。
误导他人:对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的游戏时间。
作为逃避的手段:逃避或缓解消极情绪(如无助、内疚或焦虑等)。)通过游戏。
不要犹豫失去机会:因为玩游戏,重要的人际关系受损,失去工作/教育/职业机会。
来源:南华早报客户记者张若凡实习生陈丽萍
值班编辑委员会成员洛瑞
值班军官陈少峰
值班编辑陈秋实[/s2/]
标题:(教育报道)孩子沉迷游戏的背后或是“逃避”,想“出坑”要培养自信心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奥一都市时报是国内覆盖面最广、公信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时报之一,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奥一都市时报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