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报道)“保过班”靠谱吗?法官提示:提防培训机构过度宣传
本篇文章1616字,读完约4分钟
秋瑾最引人注目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近日拉开帷幕。考前一些培训机构打着“过班”的旗号吸引考生收取高额费用,却不知道这些高标准的“过班”背后有陷阱。
近日,北京朝阳法院法官通过典型案例指出法律风险,提醒考生寻求正规途径备考,不要相信“过班”的诱惑。在签订类似“离职担保”的培训协议前,应重点考察培训机构的相关承诺是否写入合同,并注意收集和保存招生简章、宣传资料等证据。
免费复读《保证作品》?仔细看合同条款
法律考生小李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过班”的广告,与北京某培训机构签订了一份4.8万元的“精品vip”高端课程保障协议。合同规定,小丽将接受培训机构为期两个月的封闭式全天候培训课程,并承诺如果小丽当年未能通过全国统一的法律考试合格分数线,在同等培训条件下,第二年可享受免费培训。满心希望“过班”的承诺,小丽在法考第一年考砸了。
第二年备考时,培训机构与小李签订了复读培训协议,协议明确规定免费培训是指免除学生因培训而产生的所有课本费,但不免除因培训而产生的额外书籍、场地、食宿费用。小丽在接到收费通知后才知道自己被骗,于是将培训机构告上法庭,要求对方在同等条件下免费复读一年。
庭审中,小丽表示,她在签订保险协议时并没有注意“免费培训”的具体条款,只是字面理解,只要第一年没有通过法律考试,就可以免除所有费用,复读一年。
经审理,法院认为,培训机构与小丽签订的协议中明确写明了“免费培训”条款,不属于明显不公平的格式条款。但是小丽在签订协议的时候并不知道协议的全部内容,她有过错。最终判决驳回了她的要求。
[/s2/
朝阳法院南磨坊法院法官许表示,根据《合同法》,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在签订合同之前,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尤其是合同中约定的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具体费用等重要条款,切记要熟知并认真签订合同。如果你不同意合同条款,你必须事先协商,而不是事后后悔。
老师会指导吗?应该筛选广告
小罗在复习法考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想通过“保级”来提高。他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了一家培训机构的官网,上面写着“历次法律考试老师进行个人指导”、“小班一对一教学”、“法律考试阅卷组老师亲临培训现场”、“考点分析”。被广告吸引,小罗花了几万元报名参加培训机构的课程。
直到上课,罗纳尔迪尼奥才发现合同中约定的每节课四个小时的家教变成了两个小时的视频学习和一个不知名的老师在讲前一年考试的真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阅卷组没有老师亲临现场指导。
据调查,培训机构在官网上公布的70名高分考生中,只有5人在机构内接受过培训,而其他考生报出的姓名、考试成绩、课程等都有很多漏洞,无法一一对应。因为实际训练和广告的差距,罗纳尔迪尼奥起诉培训机构,要求退还所有学费、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
经审理,法院认定培训机构违约,决定该机构退还小罗支付的全部费用的70%。
[/s2/
许法官表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不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因此,培训机构未能充分履行其合同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建议考生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教学环境、教学团队等重要信息。至于阅卷组所谓的专职提问者和老师,需要提前核实和了解老师的情况,以免陷入培训机构过度宣传的套路。培训机构过度宣传涉嫌欺诈的,还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要求三倍的惩罚性赔偿。
考生在签订类似“课后担保”的培训协议前,应审核培训机构的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了解培训机构的质量和信誉。重点是审查培训机构的相关承诺是否写入合同,注意收集和保存招生简章和宣传资料,及时索取和保留培训机构的有效发票。
来源:《北京晨报》
值班编辑委员会成员王冲
值班军官陈少峰
值班编辑是陈诚[/s2/]
标题:(教育报道)“保过班”靠谱吗?法官提示:提防培训机构过度宣传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奥一都市时报是国内覆盖面最广、公信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时报之一,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奥一都市时报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