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800年前的地动仪被指无法实现100%复原
本篇文章1561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初中历史统一教材七年级第一册删除了张衡和侯丰地动仪的内容。“印在教科书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由王振铎还原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
对此,人教版回应称,地震仪的相关内容确实从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中删除了,但只改编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第一册。
其实每年半,网上总会有类似的讨论回来。支持者从不同角度寻找历史依据,以理清“张衡地动仪”的原始历史——《韩曙》中的记载被认为是铁证;反对者坚信地震仪是历史虚构,经不起推敲。
那么,张衡的地动仪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它能预测地震或监测地震吗?我们看到的张衡地动仪是真的还是假的?
“是& middot”《张衡传》记载:“当你尝易龙之机而不动时,京师学者责备其不足征。接下来的几天,如果陇西发生地震,他们都服气了。“史书中的简短记载后来演变成了广为流传的故事。东汉时期,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太史公张衡在公元132年经过反复实验和探索,创造了地动仪,并成功监测了包括陇西地震在内的多次地震。
1000多年前,张衡有能力造出这么高科技的地动仪吗?测试地震仪神奇的“陇西地震”是否真实?各方学者争议已久。
怀疑论者认为张衡的地动仪在原理上无法实现,有的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其中,奥地利的雷立柏最为犀利。他曾写过《张衡:宗教与科学》,认为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感是一种宗教崇拜。在他看来,地震仪的丢失意味着它不科学,不实用,没有理由不丢失。
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地动仪确实存在,因为“如果你不相信清晰记录的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将成为虚无”。
中科院人文学院老师陈天佳博士认为,张衡地动仪是存在的,具有地震监测的功能,但复原工作尚未完成。
地震仪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的是假的
大多数人对张衡地动仪的直观印象来自于课本上的一张图,看起来像是一个外面有龙珠和蛤蟆的酒瓶。这种经常出现在历史教科书和科技馆里的地震仪,其实只是50年代一位叫王振铎的老先生做的修复模型。由于原理误差,这种恢复模型不能真正监测地震。
“纯铜制,直径八尺,覆以隆起物,形似酒瓶,饰以篆书、龟、鸟、兽。里面全是柱子……”是后汉书中对地动仪的完整描述。后世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这段话。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一记载逐字深入分析,仅对“独竹”的认识就产生了“立柱”、“倒立摆”、“悬摆”等多种。
陈天佳说,张衡地动仪的研究很多,复原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古文记载过于简略,后人的复原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人们对地动仪的争论颇多。
恢复工作正在进行中,无法实现100%恢复
1800年以前的地动仪是什么样的?不仅我们好奇,前辈们也好奇。从100多年前,地震仪的研究和修复就开始了。
现代地震学的创始人、英国人米尔恩(Milne)曾经试验过柱子。但在实验中,柱子稍有晃动就会向四面八方坠落,根本无法指示地震动的方向。后来,他提出了钟摆理论。
1936年,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专业的王振铎绘制了第一套自修复地震仪模型图。1951年,他根据“立杆”模型的工作原理,制作了张衡地动仪的展览模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这种模式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和工作原理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质疑。
20世纪初,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冯瑞及其课题组做了大量研究,做出了修复模型,但学术界也对这一版本的模型提出质疑,认为其关键点不可能与原始文献记载密切相关。陈天佳说,很难恢复到100%,目前还没有完全恢复。
近年来,虽然公众对张衡地动仪的关注没有减少,但学术界对张衡地动仪的关注却有所减弱。学术界对很多网友所期待的“修复地震仪实现地震监测预报”并不乐观。在陈天佳看来,张衡地动仪的科学研究和修复,与其说是现实意义,不如说是历史意义。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值班编辑委员会成员王冲
值班军官陈少峰
值班编辑许
标题:(科学)1800年前的地动仪被指无法实现100%复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奥一都市时报是国内覆盖面最广、公信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时报之一,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奥一都市时报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