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央行关注4大风险
本篇文章3865字,读完约10分钟
随着2020年的神奇开局,全球疫情蔓延,金融市场大起大落,各大海外经济体集体“放水”。
很多小伙伴担心央行后续“大放水”,新一轮房价上涨,物价暴涨,收入出现问题……央行最新发布的报告里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报告10个核心要点
5月10日,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核心要点如下:
1.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灵活和适度
2.充分发挥再融资再贴现政策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3.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
4.不要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5.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发行融资
6.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已取得初步成效
7.继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服务型医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9.价格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稳定,未来变化需要持续观察
10.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加剧,国内经济面临的挑战增加
央行关注四大风险
报告称,新冠肺炎肺炎疫情蔓延迅速,全球经济受到供需双重打击,短期内陷入衰退。虽然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抗击疫情,但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存在差异。在缺乏强有力的国际协调的背景下,疫情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反复发生,可能导致经济社会运行的多次“暂停”和“重启”。
报告侧重于四大风险:
第一,全球疫情持续时间和负面影响可能超出预期。
欧美发达国家疫情依然严重,重启经济的努力效果有待观察。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和农产品出口国的新诊断病例迅速增加,全球疫情的未来趋势非常不确定。
其次,主要经济体高度宽松的非常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影响和溢出效应需要密切关注。
货币和财政政策只能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形势基本上仍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展,非常规政策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
第三,国内经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上升。产业链恢复和生产的协调需要加强,主要农副产品的供应和价格需要不断巩固。
第四,中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本流动存在不确定性。
一方面,各大经济体央行大幅放宽货币政策,中国在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人民币资产的高回报和相对安全性可能会吸引跨境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外部需求持续疲软,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也可能导致出口减少,跨境资本外流。
担心未来收入问题?
收入情况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与整体经济形势息息相关。
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大多数经济体采取了降息和补充流动性等宽松货币政策。据报道,今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然而,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的影响总体上是可控的,短期内的巨大挑战不能改变中国经济稳定、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
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已连续三次下调RRR利率,共释放1.75万亿元人民币的长期资金。加上三批1.8万亿的再贴现额度,释放了大量资金。效果如何?
央行表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外贸结构继续改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央行表示,无论是从引导贷款放贷还是降低贷款利率的角度来看,中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更加顺畅,银行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运行良好。
中国经济稳定、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自3月份以来,经济数据有所改善。
接下来,4月份将发布多项经济指标,市场有望转好。我们来看看下面三张图。
根据风电综合组织的预测数据,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有望达到1.7%,增速有望今年首次恢复正增长。
根据wind综合组织的预测数据,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有望达到-7.2%,同比降幅明显窄于3月份。
根据风电综合组织预测数据,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预计将达到-10.4%。
担心央行的洪水灌溉?
世界各大央行集体“放水”。国内货币政策接下来会怎么做?该报告提议维护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几个拥有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的地位。
央行报告明确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温和,反周期调整得到加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流动性供求和国内外市场监测,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保持m2增速与社会融资规模基本匹配,略高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增强监管的前瞻性、精确性、主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把握流动性的力度和节奏,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的平稳运行。寻求多目标动态平衡,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为有效防控疫情创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支撑实体经济复苏发展。
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保持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货币政策正常的少数国家之一的地位。完善可持续资本补充体系和机制,通过发行永续债券等方式促进银行补充资本,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担心物价会暴涨?
自3月以来,为了对冲疫情的影响,美国和欧洲的央行迅速将利率下调至零,许多央行推出了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甚至实施了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政策。一些市场参与者担心洪水会很可怕,价格会上涨。
对此,报告称,在价格方面,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等因素可能会在短期内继续从供需两方面扰乱价格,应密切监测和分析。
报告称,从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稳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根据风综机构预测数据,4月cpi同比增速5个月后回到“3字头”,达到3.7%。最大预测值为4.1%,最小预测值为3.3%。之前的数值是4.3%。
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cpi同比上涨4.3%,预期涨幅为4.7%,此前为5.2%。3月份ppi同比下降1.5%,预计下降1.1%,之前值下降0.4%。
担心房价上涨?
最近,一些地区的楼市再次火爆,土地市场不断出现。有人担心楼市调控是否会放松以刺激经济增长,房价是否会迎来新一轮的暴涨。
央行在报告中表示,坚持房屋是为了居住而不是为了投机的导向,坚持“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要求,以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来自中泰证券的形象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与gdp增速同步。在2010年达到33%的高点后,继续下跌。但在2015年跌至接近零的水平后,2016年开始反弹,但幅度不大。今年估计是负数。截至今年3月底,房地产开发企业住房建筑面积71.8亿平方米,房地产广义存量继续上升。
▲形象来自中泰证券
那么,为什么在房价坚挺的情况下,开发投资的增速却在下降呢?因为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李迅雷认为,除了上述五个维度,还有消费升级和土地投资偏好等因素。另外,还有一个时滞效应。例如,美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率在2000年达到顶峰,但房价在2006年开始下跌。
他认为,在不炒房、不泛滥、防止房价波动的大政策下,保持房价稳定的政策取向今后不应改变。
此外,根据中央银行最近的一项调查,包括集镇在内的城市人民的住房拥有率达到96%,平均家庭住房资产达到319万元。这些指标处于世界前列,拥有两套房的城市家庭数量已经超过40%。
这些指标说明了什么问题?5月9日,在以“全球经济与决策选择”为主题的网络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这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和投资比例相当高。”
他说,疫情过后,整个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发生几个变化:
1.从集中调节和行政调节到分散调节和经济调节;
2.从单通道房源供应到多通道、多渠道房源供应;
3.住房建设模式由粗放型住房向精装修、绿色健康型住房转变;
3.从单一的居住功能到注重小区的配套和生活的便利;
4.住房制度已经从以前的城乡分割模式转变为城乡一体化。
贷款利率将会下降
接下来,央行将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并提出增加医药投资。
央行表示,2020年4月中旬,28.9%的新增贷款利率比原基准利率低0.9倍,是lpr改革前2019年7月的三倍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已完全突破。
报告强调,下一步将继续深化lpr改革释放潜力,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推进贷款实际利率下调,支持企业恢复工作、恢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有序推进现有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加强转换进度监控,金融机构现有企业贷款转换进度纳入mpa和合格审慎评估。预计8月底基本可以完成转换。
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
报告强调,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和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加强金融债券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分级分类存架发行管理体系。
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发行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进企业信用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的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关于债券违约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央行表示,要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整体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托管银行和交易报告银行建设,确保金融市场整体稳定、安全、高效运行。积极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制度化、系统化开放,引进更多中长期投资者。
增加医药投资
报告指出,下一步要以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重点,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同时,着眼长远,加大R&D对医药企业的投资,加快产品质量升级,促进产业资源整合,提升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医药制造业优质发展。
编辑|林飞
标题:(经济)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央行关注4大风险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奥一都市时报是国内覆盖面最广、公信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时报之一,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奥一都市时报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