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报道)就怕孩子不如人,焦虑的家长能否回归平和?
本篇文章1400字,读完约4分钟
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各种社会因素相关联的。对教育的焦虑其实就是对时代的焦虑。外治、内服疾病时,焦虑是心结,解决社会问题是外用药方。内服药在哪里?
近日,武汉市武昌区某小学几名低年级家长找到副校长,要求老师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原因是一、二年级没有作业学习会落后。还有家长成立“校际作业小组”,把各个学校的作业收集到小组里,让家长给孩子需要的安排。
在山东某地方,四年级一个班20多位家长要求更换语文老师。其中一个原因原来是“课文不讲,只讲外面(拓展知识),我们只需要成绩,只讲课文。”
学校减轻孩子负担,家长主动增加负担。一场“拔河”正在上演。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安排书面作业。在此之前,许多城市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但现实中,减轻负担的措施往往受阻,这是家长焦虑的背后。
“智育”和新浪教育联合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成瘾是家长焦虑的三大原因,其次是学区。中国父母整体处于焦虑状态,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焦虑。
不可否认,“焦虑”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中国父母的标签之一。焦虑的原因不外乎一个词——比率、与孩子分数的比率、与孩子知识的比率、与孩子学校的比率、与未来就业选择的比率...虽然大多数人承认能力的培养更重要,但能力在教育阶段是不可量化的,所以可量化的成绩几乎成为唯一的标准。
在无休止的比较中,父母变得更加焦虑,甚至恐慌。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报各种课外班。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金融科学研究所的《2017年中国教育金融家庭调查分析》显示,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过多的校外培训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剥夺了他们玩耍和自由成长的时间。
课外培训机构也火上浇油。夸大其词,虚构离奇的故事,甚至是煽动性的语言,用来点燃父母的焦虑,以达到自己的利益。今年年初,教育部严厉整治校外培训,部分违规校外培训机构被关闭。但是,有些培训已经转移到互联网上,成为在线课程。中小学生还在上培训班,只是坐在家里对着电脑。
在父母的焦虑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调查显示,孩子在幼儿园、小学时,父母最焦虑;初中、高中、大学阶段依次呈下降趋势。为什么会这样?
这与父母对孩子的客观认识密切相关。一些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婴儿出生时,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婴儿期的快速发展往往超出父母的预期。但是,当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个性,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进入一个比较阶段,期待自己的孩子超越别人。这也是幼儿园和小学家长特别焦虑的根源之一。
初高中阶段,孩子的能力差异和学习差异逐渐确定,家长的焦虑也减轻了。
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各种社会因素有关,对教育的焦虑其实就是对时代的焦虑。外治、内服疾病时,焦虑是心结,解决社会问题是外用药方。内服药在哪里?研究者和舆论是否应该更加关注那些“不焦虑的父母”,让他们成为榜样,从而缓解父母的焦虑。
几十年前,陶行知曾经说过:“不要让孩子变成人,不要让孩子变成人,不要让孩子变成外人,让孩子变成人。”“人与人之间”是指普通人。普通人不要什么都不做,要有平和的心态,正常快乐的成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值班编辑委员会成员洛瑞
值班军官陈少峰
值班编辑是陈诚
标题:(教育报道)就怕孩子不如人,焦虑的家长能否回归平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奥一都市时报是国内覆盖面最广、公信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时报之一,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奥一都市时报将予以删除。